2014年3月6日 星期四

課堂筆記-出版品-5. Mar.(上)

  

  今天的課老師請自由時報「台北週報中心」的黃嘉瑞主任來演講。
  
  開頭約莫三十分鐘,黃主任分享他在聯合報與自由時報工作職涯的演變,提了各大報社派報數量歷年的變化,以及自己開始做周報的起源與想法應用等等。老實說這段很像阿公講古,雖然興味昂然,但似乎跟這堂課沒太多關係。不過!凡事都有可以學習的地方。從主任的經驗分享中,大致抓到一些從事報業媒體必須具備的特質:


  • 洞察人性:做一份報紙(或是任何出版品),最務實的目標就是希望有人看、可以賣錢,因此做出讀者想要的成品是首要目標,達到這個目標才能抓住客群。

  以黃主任八年前著手進行的周末生活版來說,他成功做到符合讀者需求的內容。畢竟自由時報主要版面多談政治,立場也偏綠,客戶群較偏狹。但近年來自由時報的派報量佔台灣四大報社的龍頭,靠的就是開拓客源的周末生活版。生活版多專題報導地區性旅遊、美食、消費資訊,吸引了年輕讀者,或是比較不關心政治議題的家庭主婦。雖然好像脫離傳統正經八百的新聞專題範疇,可相較蘋果新聞,真得是好太多了!(個人主觀意見XD)


  • 積極、勇於接受挑戰:新聞不會在你呆呆坐在辦公室的時候就從天上掉下來。積極才能有新的發現(也就是獨家)。新聞業每天接收的變動很多,進度的安排調度隨時都有可能變化,勇於接受這些挑戰才能生存。
  以前好像在一些書上有看過,新聞記者不太常出現在辦公室,他們或依轄區,或大江南北(太廣大了!),遊走各地,東挖一點,西探聽一些。每天看似都在喝茶聊天,其實從中可能就會挖出內幕消息。黃主任今天則提到這種模式正在改變。現在報紙媒體朝網路發展後,逐漸走向即時新聞這條路(壹傳媒是濫觴!)記者隨時都要注意新消息,一有動靜就要做成一則即時新聞。可是這種資訊氾濫只有量不一定有質,很容易流於雞毛蒜皮,記者也少了自己的時間去打好人脈,掌握資訊來源,挖出有新聞價值的事件。(雖然我對新聞媒體相關的知識背景了解不深,但滿認同黃主任的這段分析。)


針對黃主任分享的新聞產業近況,班上有同學提出一個問題,想請教黃主任對日前美國媒體批評台灣媒體報導偏重腥羶色,很多腦殘新聞這件事的看法,黃主任藉兩句話點出他走過新聞界大風大浪而有的體悟

「讀者看不該看的新聞,是讀者的錯。不讓讀者看該看的新聞,是媒體的錯。」

(回家後Google一下,黃主任引用的應該是這篇)黃主任會選這兩句話,我想多少也帶出他身為資深新聞人有的無奈,從蘋果新聞進駐台灣以來,即使當初大家撻伐聲不斷,但幾年下來,又有多少人已經習慣蘋果的風格,加以柿子挑軟的吃的人性,我們的閱讀口味早已改變。先前也說過,辦報/做新聞還是想要有人買有人看,這種簡單的經濟供需觀念,也是造就新聞編輯會著重輕鬆、勁爆的新聞。當然,他們還是有在寫重要的國際新聞的,只是篇幅越來越少,版面越來越小,不然就是刻意製造聳動,這種結果是誰造成的呢,媒體、閱聽大眾皆有錯。黃主任的回答再次讓我檢視自己的閱聽習慣,算是當頭棒喝吧!